波士頓動力開發出雙足機器人“PETMAN”,行走姿態惟妙惟肖
2009/10/29 00:01
設想用途示意圖。(點擊放大)
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于當地時間2009年10月26日在美國谷歌的視訊共用網站“YouTube”上公開了該公司正在開發的雙足行走機器人“PETMAN”的視訊。機器人行走姿態與真人極為相似。該機器人設想用於在威脅生命的危險環境中代替真人為美軍進行防化服試驗。該公司的目標是2011年開始供貨。09年4月已有海外媒體報導該公司在開發PETMAN的消息。
波士頓動力公司表示,正在開發的機器人可自行保持平衡,向各方向自由移動。公開的視訊還顯示,即使被人從旁邊推一下,機器人也不會跌倒,能夠繼續行走。行走時的動作與真人非常類似,以腳後跟著地,然後以腳尖蹬離地面。行走速度可達到3.2mph(5.1km/h)。
另外,機器人還裝有可模擬人類生理功能的機構。能夠控制防護服內部的溫度、濕度以及出汗之後的狀態,從而在更加真實的狀態下進行模擬。
該公司曾于2005年開發出四足機器人“大狗(Big Dog)”。大狗同樣屬於軍用機器人,設想在起伏較多的地形條件下作為軍事搬運機器人使用。即使道路崎嶇,行走時也可保持平衡,還能攀越斜坡。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機器人反叛? 人類未來新危機
機器人反叛? 人類未來新危機
更新日期:2009/08/28 22:35 沈千巧
未來的人類會面臨怎麼樣的危機?科學家推測,原本是人類幫手的機器人,有可能會反過來想超越人類,甚至主宰整個地球;除此之外,大自然的反撲力量也不能忽視,小行星撞地球,威力越來越強的颶風,還有飲用水匱乏,這些都是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透過Discovery的節目,帶您來看看,科技如何替人類解除這些危機。
機器人真會如電影情節般,威脅到人類生存嗎?牛津大學教授尼克波士壯:「今天看起來很可愛,明天可能會吃了你。」
一旦機器智慧超越了人類智慧,操控人類的公共建設跟生活,這是牛津大學教授最害怕的狀況,只是未來威脅人類生存的,不一定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想想上一個統治地球的物種,是什麼下場。
小行星撞擊地球,一落地就殺死方圓幾千英里內的所有生物,幾小時後,大氣層氣溫增加到幾百度,就算有生物在大火裡存活下來,後來也都餓死了。
如果會有小行星撞上地球,該怎麼辦,太空專家提出,以無人太空船攔截小行星的計畫,太空船引擎利用離子推進系統,產生足夠的動力,在小行星到達地球前好幾年,就先攔截。影片旁白:「無人太空船接近小行星後,會嘗試改變它的路徑,所用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變成引力牽引器。」
無人太空船的小小牽引力,即使只讓小行星移動了幾英吋,以長程軌道來看,也會造成巨大的差別,但並非所有的危險,都距離地球這麼遠。大氣研究專家羅斯霍夫曼博士:「電腦模擬裡,我們嘗試影響颶風小小的改變,漸漸都會演變成很大的改變。」
要影響颶風,其中一個變數是氣溫,科學家發現只要氣溫改變一度左右,就足夠對颶風之後的路徑跟強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科學家還發現,如果繞著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能把太陽能量傳輸成光束,射向颶風正在形成的地點,或在颶風經過的海面上,投下巨大的筒子,海浪的上下波動,會讓海底的冷水,從管子冒上海面擴散,就有可能減弱颶風。
即便成功對抗大自然的力量,水源匱乏的問題,又是人類的另個難題。淨水器發明家:「一個簡單的容器,連著2條水管,一條水管伸進任何液體裡,另一條水管,就會流出純淨安全的飲用水。」
不管原來的水有多髒,這個名為彈弓的神奇淨水器,能把海水、泥巴水,甚至是下水道污水,淨化循環再利用,每天產生250加崙的乾淨水,足夠百人使用,而且價格低廉,尤其費用每加崙不到1角美元,消除人類永續生存的危機,科技扮演重要的角色。
更新日期:2009/08/28 22:35 沈千巧
未來的人類會面臨怎麼樣的危機?科學家推測,原本是人類幫手的機器人,有可能會反過來想超越人類,甚至主宰整個地球;除此之外,大自然的反撲力量也不能忽視,小行星撞地球,威力越來越強的颶風,還有飲用水匱乏,這些都是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透過Discovery的節目,帶您來看看,科技如何替人類解除這些危機。
機器人真會如電影情節般,威脅到人類生存嗎?牛津大學教授尼克波士壯:「今天看起來很可愛,明天可能會吃了你。」
一旦機器智慧超越了人類智慧,操控人類的公共建設跟生活,這是牛津大學教授最害怕的狀況,只是未來威脅人類生存的,不一定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想想上一個統治地球的物種,是什麼下場。
小行星撞擊地球,一落地就殺死方圓幾千英里內的所有生物,幾小時後,大氣層氣溫增加到幾百度,就算有生物在大火裡存活下來,後來也都餓死了。
如果會有小行星撞上地球,該怎麼辦,太空專家提出,以無人太空船攔截小行星的計畫,太空船引擎利用離子推進系統,產生足夠的動力,在小行星到達地球前好幾年,就先攔截。影片旁白:「無人太空船接近小行星後,會嘗試改變它的路徑,所用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變成引力牽引器。」
無人太空船的小小牽引力,即使只讓小行星移動了幾英吋,以長程軌道來看,也會造成巨大的差別,但並非所有的危險,都距離地球這麼遠。大氣研究專家羅斯霍夫曼博士:「電腦模擬裡,我們嘗試影響颶風小小的改變,漸漸都會演變成很大的改變。」
要影響颶風,其中一個變數是氣溫,科學家發現只要氣溫改變一度左右,就足夠對颶風之後的路徑跟強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科學家還發現,如果繞著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能把太陽能量傳輸成光束,射向颶風正在形成的地點,或在颶風經過的海面上,投下巨大的筒子,海浪的上下波動,會讓海底的冷水,從管子冒上海面擴散,就有可能減弱颶風。
即便成功對抗大自然的力量,水源匱乏的問題,又是人類的另個難題。淨水器發明家:「一個簡單的容器,連著2條水管,一條水管伸進任何液體裡,另一條水管,就會流出純淨安全的飲用水。」
不管原來的水有多髒,這個名為彈弓的神奇淨水器,能把海水、泥巴水,甚至是下水道污水,淨化循環再利用,每天產生250加崙的乾淨水,足夠百人使用,而且價格低廉,尤其費用每加崙不到1角美元,消除人類永續生存的危機,科技扮演重要的角色。
未來城!走路可發電 城市超智慧
未來城!走路可發電 城市超智慧
更新日期:2009/08/27 22:35 張喬青
你有想過住在未來城市的人,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美國許多科學家已經開始在打造未來城市,以後的城市,大樓頂就有農田,踩在路面上就可以發電,而且整個城市都用無線網路連接起來,城市中的一舉一動,一下子就知道。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住的環境越來越進步,打造一個未來城市,不再只是夢想。未來的超級城市,各大都會區將結合在一起,要應付數量驚人的居民,農田就要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建築師迪森戴斯帕米埃:「為什麼不在建築物裡種植食物呢?我們很會蓋建築物。」
未來城市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居民在自己住的地方種食物,好處是只需要花種食物的成本,省掉運送食物的費用。在紐約,只需要有165棟建築物分散在5個區裡,就可以養活紐約全部市民。未來城市的電力,則來自你我的腳底下。科學家伊莉莎白瑞德蒙:「未來我們的都市區域將會有更大量的人口,要是我們能把自身動能,用來產生我們消耗的電能,何樂而不為呢。」
走路換成電能,靠的就是這套藏在地板中的「力躍系統」,你的腳一踏下去,系統內的電壓板就會變形,然後產生電力。一個人走路1小時,大概產生50瓦電能,數千人同時走路,產生的電能相當可觀。以後不論是在夜店、還是在街道上,每個跳舞的年輕人,每部經過的車輛,都能替附近建築物提供一點電力。
住在未來城市裡,你還會發現城市更聰明了。管理城市的智慧科技,就是這個叫做「智慧塵」的微感應器。博士皮斯特:「每個智慧塵粒子都是無線感應器,集感應、運算、溝通和電力於一體。」
未來城市將會鋪滿「智慧塵」,可以感應當下的狀況,並加以反應。屋頂上的「智慧塵」可以監測天候,效果比雷達好,人行道會知道你是誰,並告訴你是不是有朋友在附近。有「智慧塵」的建築物和橋樑,會知道自己的強度,並在崩塌前警告工程師。
更神奇的是,如果整個城市都連上網,在未來透過無線網路,你從車上就可以知道哪裡有停車位,就連收費器也會主動通知你該加錢了,按一下手機,就會自動繳好錢。在未來,大樓的牆壁都會數位化。建築師彼得馬里諾:「香奈兒銀座大樓是一座光塔,我們希望讓大樓變成完全的變色龍,意思是能隨心所欲變換外表。」
大樓就像換衣服一樣,外牆能公佈新聞或者提供娛樂,建築物也成了一種媒體。未來城市是聰明的、是便利的,也是有趣的。
更新日期:2009/08/27 22:35 張喬青
你有想過住在未來城市的人,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美國許多科學家已經開始在打造未來城市,以後的城市,大樓頂就有農田,踩在路面上就可以發電,而且整個城市都用無線網路連接起來,城市中的一舉一動,一下子就知道。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住的環境越來越進步,打造一個未來城市,不再只是夢想。未來的超級城市,各大都會區將結合在一起,要應付數量驚人的居民,農田就要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建築師迪森戴斯帕米埃:「為什麼不在建築物裡種植食物呢?我們很會蓋建築物。」
未來城市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居民在自己住的地方種食物,好處是只需要花種食物的成本,省掉運送食物的費用。在紐約,只需要有165棟建築物分散在5個區裡,就可以養活紐約全部市民。未來城市的電力,則來自你我的腳底下。科學家伊莉莎白瑞德蒙:「未來我們的都市區域將會有更大量的人口,要是我們能把自身動能,用來產生我們消耗的電能,何樂而不為呢。」
走路換成電能,靠的就是這套藏在地板中的「力躍系統」,你的腳一踏下去,系統內的電壓板就會變形,然後產生電力。一個人走路1小時,大概產生50瓦電能,數千人同時走路,產生的電能相當可觀。以後不論是在夜店、還是在街道上,每個跳舞的年輕人,每部經過的車輛,都能替附近建築物提供一點電力。
住在未來城市裡,你還會發現城市更聰明了。管理城市的智慧科技,就是這個叫做「智慧塵」的微感應器。博士皮斯特:「每個智慧塵粒子都是無線感應器,集感應、運算、溝通和電力於一體。」
未來城市將會鋪滿「智慧塵」,可以感應當下的狀況,並加以反應。屋頂上的「智慧塵」可以監測天候,效果比雷達好,人行道會知道你是誰,並告訴你是不是有朋友在附近。有「智慧塵」的建築物和橋樑,會知道自己的強度,並在崩塌前警告工程師。
更神奇的是,如果整個城市都連上網,在未來透過無線網路,你從車上就可以知道哪裡有停車位,就連收費器也會主動通知你該加錢了,按一下手機,就會自動繳好錢。在未來,大樓的牆壁都會數位化。建築師彼得馬里諾:「香奈兒銀座大樓是一座光塔,我們希望讓大樓變成完全的變色龍,意思是能隨心所欲變換外表。」
大樓就像換衣服一樣,外牆能公佈新聞或者提供娛樂,建築物也成了一種媒體。未來城市是聰明的、是便利的,也是有趣的。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終於飛上天!TERRAFUGIA Transition空陸兩用車30秒變形完畢

能同時擁有路上與空中飛行能力的車,絕對是開車族的一大夢向,因為可以避開塞車路段,而美國MOLLER Skycar雖然是飛行車,但外觀卻比較像火箭,但麻州的TERRAFUGIA Transition卻更像乘用車,只不過裝了翅膀,且在短短30秒內就可變形,續航力高達724公里,最重要的是…要加油,直接開到加油站拿起油槍插入油箱即可,而且還能停在家裡的車庫中。
總部位在麻州的TERRAFUGIA,是由五名從MIT麻生理工學院畢業的飛行員,為了實現飛行車夢想在2006年成立,由於這種空陸兩用車概念受到不少企業家認同,故幕後金主就是全球的企業大老闆,而首部曲Transition在日前完成試飛壯舉,成功改寫人類移動交通工具的新記錄。
搭載Proven 100hp Rotax 912S汽油引擎的Transition,汽車型態下擁有104km/h極速,平均每公升油耗為12.7公里,渾圓車身與2公尺的寬度因可停放在車庫內,驅動方式為FF,車內則可搭乘4名成人,為了增加視野與減少壓迫感,Transition有配置一片天窗哩!而從輕型飛機變成汽車只要30秒時間,僅需將左右機翼往上折即可。在飛行狀態下續航力高達724公里,時速則是185km/h,雖然不是很快,但至少能完成遨遊天際的夢想。
根據TERRAFUGIA 的總裁Carl Dietrich表示,Transition絕對會成為移動交通工具的一大革命,也將會讓TERRAFUGIA名留青史,因為售價僅美金19.4萬(約新台幣657萬元)的Transition,可從自家門口行駛到機場,並進行飛行移動,倘若未來法規有所更動,搞不好寬敞的道路就看到許多Transition起降。不過想擁有Transition除了有銀兩,還必須要擁有飛機駕照,否則一切免談。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Sony OLED TV
Sony OLED TV上市 !
這絕不是超薄液晶電視
--------------------------------------------------------------------------------
陳彌彰/DIGITIMES 2007/10/12
「Sony推出全球最薄,只有3公厘的液晶電視……」當我正在高速公路上一邊聽著廣播,正急著趕回台北的時候,從收音機裡聽到這段新聞,心裡著實感觸良多。
回到正題,千呼萬喚始出來,Sony信守2007年4月時的承諾,趕在2007年推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TV「XEL-1」,產品尺寸就如之前在2007年CES及Finetech Japan中展示的試作品一般為11吋,厚度也是目前所有FPD(Flat Panel Display) TV之中最薄,僅3mm,將在2007年12月1日上市,預定售價是20萬日圓。
OLED TV為Sony技術復興指標
Sony推出此項OLED TV產品的意義可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重振「技術的Sony」象徵 ,OLED TV將成為該公司在技術發展方面的戰旗。的確,Sony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推出足以領導整個產業潮流的新產品及新技術,如早期的錄音帶、特麗霓虹映像管、隨身聽、CD光碟規格等都是風靡一時,甚至是後來主導整個業界規格潮流的決定性技術。
但後來Sony許多技術及產品發展卻屢屢失利,例如Beta錄影帶輸給VHS、特麗霓虹映像管輸給PDP及LCD TV、MP3隨身聽輸給iPod、到最近的PS3輸給Wii等,可說是相當低迷。此外FPD TV方面雖然押寶LCD TV推出Bravia品牌有相當成功表現,但這卻是承受「國賊」的罵名,與南韓廠商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作成立S-LCD所換來的。
由於Sony與三星電子合作,日本產業界便有日本技術將會外流到競爭對手南韓手中的疑慮,加上Sony必須退出與日本廠商合作研發液晶技術的行列,這對於以團隊合作以禦外敵為傲的日本業界而言,實為犯了大不諱的戒律。加上現代大尺寸LCD技術發展是源於日本,不論是南韓還是台灣TFT LCD廠商都或多或少自日本獲得相關技術,但Sony現在卻反而要與三星電子合作以求發展LCD事業,實在是讓日本LCD業界顏面盡失。
其實不只是外界,據傳Sony內部也不盡然同意與三星電子合作,部分該公司員工對於身為TV龍頭大廠的Sony,竟然要低頭與一向看不起的南韓廠商合作一舉,視為喪權辱國的奇恥。因此後來Sony高層數度更迭,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與三星電子合作而造成內部不滿所致。
在核心技術久久未有突破性的表現下,使以技術領先為傲的Sony光芒減色不少。因此,也難怪Sony高層展現出對OLED TV十足的重視,發表活動中不僅是由社長中鉢良治及副社長井原勝美親自到場,在演講內容中更可看出Sony對OLED技術有極大的寄望。
Sony早在特麗霓虹映像管及WEGA影像技術領先的TV產品稱雄市場時,便規劃以OLED及Fed場發射顯示器技術為次世代顯示技術的後繼者。但沒料到LCD TV成長速度超出預期,OLED及FED發展速度又無法立刻趕上填補CRT TV切換至FPD TV的時機,因此需放下身段與三星電子合作,以求短期內獲得足夠TFT LCD產能。
OLED曾遭冷落 終又重見天日
現在OLED TV在歷經十餘年的研發後終於即將正式上市,可說是臥薪嚐膽後的大舉,中鉢社長在發言中,除不惜老王賣瓜的讚揚OLED TV乃Sony的技術、生產、市場行銷等單位的積極努力成果。也聲稱世界最先的OLED TV是「技術的Sony」復活象徵,亦希望成為反轉攻勢的大旗。這番談話不禁讓人聯想起日俄戰爭時日本聯合艦隊東鄉平八郎司令長官,在日本海海戰時一面揚起Z旗,一面訓示「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須一層(更加)奮勵努力」以振奮士氣的悲壯場景。
Sony在2006年9月宣布的中期構造改革中,便宣示次世代TV技術將集中於OLED,於此之後便集中資源以提升研發速度,才有「XEL-1」的問世。此外中鉢社長還提到OLED TV的商品化在十餘年間持續遭遇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等的障壁,是一段相當漫長的路程。而又特別指出數年前的Sony,因為外界忽略了這段創新的過程,而被認為失去了技術領先的能力。細聽其言下之意,似乎之前曾有數年時間該公司OLED相關單位並未獲得重視,直到現任經營團隊執政後,才又重新重視OLED相關發展。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但OLED TV真的值得如此期待嗎?當筆者在2007年初於美國CES大展中初次親眼鑑賞11吋及27吋OLED TV試作品時,心裡的震撼著實無法言喻,就如Sony在介紹網站打出「Web中無法傳達影像之美實為殘念」的一句般。或許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心目中卻感覺未來的顯示器,似乎又更接近我們一步的感受。因為OLED TV還未正式於大眾面前公開亮相,反應不得而知,但單就筆者而言,當場心中便出現「想要」2字,想來Sony高層亦有同感,才敢將公司未來押注於OLED TV之上。
OLED TV的技術規格有多優秀,如超薄僅3公厘厚、對比值為1,000,000:1,高鋒值亮度、超高反應速度、細緻的色彩再現、低耗電等於此不多贅述,但11吋TV的產品價格定價20萬日幣是由何而來?井原勝美如此解釋,對於畫質、設計、商品力等方面有參考過相當多人的意見,為了可以長期適當銷售又具購買吸引力的價格設定等考量,由他本人親自決定,完全沒考慮成本回收。
或許會有人疑問,這麼貴誰會買?其實以現在OLED的製程技術來看,大尺寸主動式全彩OLED的良率應不會太高,雖然Sony不願透露良率高低,但以目前的價格來看應該還是賠本。其實回想1990年代中期LCD螢幕剛開始時,15吋螢幕便叫價30萬~40萬日圓,當時誰能想到這價錢現在可買到50吋以上的大尺寸LCD TV?
Sony目前推出OLED TV,基本上應不是為了獲利,而是要在消費大眾心目中及早建立「OLED TV就是Sony」的印象。夏普(Sharp)之前在日本消費者心目中營造出「LCD TV就是Sharp」的品牌認知,使得Sony在拓展BRAVIA LCD TV時苦戰許久,現在記取教訓,體會教育消費者要趁早的策略,就算目前只有少數人會買也沒關係,可以一面觀察市場反應一面修正發展策略,畢竟產品價格一定會降,市場也會隨之擴大,Sony看的完全是5年、甚至是10年後的市場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投資回收。
必也正名乎
Sony為教育消費者,計劃將在多處舉行OLED TV的固定或巡迴展示。想到這裡,便不禁要再提一次,OLED的正式中文名稱是「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但因太長太繞口,現多改稱「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直稱OLED,不過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也好,有機發光二極體也罷,OLED TV絕對不是LCD TV。廣播中說「Sony推出全球最薄,只有3公厘的液晶電視……」,但LCD TV未來或許有可能做到這薄,但現階段能達到如此輕薄厚度的只有OLED TV。
台灣由於TFT LCD產業獨大,因此在似乎已有FPD TV就是LCD TV的趨勢,之前甚至在賣場中聽到有類似「液晶發光體電漿電視」的宣傳,真是本末顛倒不知所以。聯想至此,就產業發展來看,需要有高水準的消費者才能孕育出高競爭力的產業。希望媒體業同仁能多下點功夫,以達成教育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但切勿把馮京當馬涼,那真是貽笑大方,值得警惕的也是台灣科技產業競爭力的下落危機。
這絕不是超薄液晶電視
--------------------------------------------------------------------------------
陳彌彰/DIGITIMES 2007/10/12
「Sony推出全球最薄,只有3公厘的液晶電視……」當我正在高速公路上一邊聽著廣播,正急著趕回台北的時候,從收音機裡聽到這段新聞,心裡著實感觸良多。
回到正題,千呼萬喚始出來,Sony信守2007年4月時的承諾,趕在2007年推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TV「XEL-1」,產品尺寸就如之前在2007年CES及Finetech Japan中展示的試作品一般為11吋,厚度也是目前所有FPD(Flat Panel Display) TV之中最薄,僅3mm,將在2007年12月1日上市,預定售價是20萬日圓。
OLED TV為Sony技術復興指標
Sony推出此項OLED TV產品的意義可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重振「技術的Sony」象徵 ,OLED TV將成為該公司在技術發展方面的戰旗。的確,Sony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推出足以領導整個產業潮流的新產品及新技術,如早期的錄音帶、特麗霓虹映像管、隨身聽、CD光碟規格等都是風靡一時,甚至是後來主導整個業界規格潮流的決定性技術。
但後來Sony許多技術及產品發展卻屢屢失利,例如Beta錄影帶輸給VHS、特麗霓虹映像管輸給PDP及LCD TV、MP3隨身聽輸給iPod、到最近的PS3輸給Wii等,可說是相當低迷。此外FPD TV方面雖然押寶LCD TV推出Bravia品牌有相當成功表現,但這卻是承受「國賊」的罵名,與南韓廠商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作成立S-LCD所換來的。
由於Sony與三星電子合作,日本產業界便有日本技術將會外流到競爭對手南韓手中的疑慮,加上Sony必須退出與日本廠商合作研發液晶技術的行列,這對於以團隊合作以禦外敵為傲的日本業界而言,實為犯了大不諱的戒律。加上現代大尺寸LCD技術發展是源於日本,不論是南韓還是台灣TFT LCD廠商都或多或少自日本獲得相關技術,但Sony現在卻反而要與三星電子合作以求發展LCD事業,實在是讓日本LCD業界顏面盡失。
其實不只是外界,據傳Sony內部也不盡然同意與三星電子合作,部分該公司員工對於身為TV龍頭大廠的Sony,竟然要低頭與一向看不起的南韓廠商合作一舉,視為喪權辱國的奇恥。因此後來Sony高層數度更迭,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與三星電子合作而造成內部不滿所致。
在核心技術久久未有突破性的表現下,使以技術領先為傲的Sony光芒減色不少。因此,也難怪Sony高層展現出對OLED TV十足的重視,發表活動中不僅是由社長中鉢良治及副社長井原勝美親自到場,在演講內容中更可看出Sony對OLED技術有極大的寄望。
Sony早在特麗霓虹映像管及WEGA影像技術領先的TV產品稱雄市場時,便規劃以OLED及Fed場發射顯示器技術為次世代顯示技術的後繼者。但沒料到LCD TV成長速度超出預期,OLED及FED發展速度又無法立刻趕上填補CRT TV切換至FPD TV的時機,因此需放下身段與三星電子合作,以求短期內獲得足夠TFT LCD產能。
OLED曾遭冷落 終又重見天日
現在OLED TV在歷經十餘年的研發後終於即將正式上市,可說是臥薪嚐膽後的大舉,中鉢社長在發言中,除不惜老王賣瓜的讚揚OLED TV乃Sony的技術、生產、市場行銷等單位的積極努力成果。也聲稱世界最先的OLED TV是「技術的Sony」復活象徵,亦希望成為反轉攻勢的大旗。這番談話不禁讓人聯想起日俄戰爭時日本聯合艦隊東鄉平八郎司令長官,在日本海海戰時一面揚起Z旗,一面訓示「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須一層(更加)奮勵努力」以振奮士氣的悲壯場景。
Sony在2006年9月宣布的中期構造改革中,便宣示次世代TV技術將集中於OLED,於此之後便集中資源以提升研發速度,才有「XEL-1」的問世。此外中鉢社長還提到OLED TV的商品化在十餘年間持續遭遇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等的障壁,是一段相當漫長的路程。而又特別指出數年前的Sony,因為外界忽略了這段創新的過程,而被認為失去了技術領先的能力。細聽其言下之意,似乎之前曾有數年時間該公司OLED相關單位並未獲得重視,直到現任經營團隊執政後,才又重新重視OLED相關發展。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但OLED TV真的值得如此期待嗎?當筆者在2007年初於美國CES大展中初次親眼鑑賞11吋及27吋OLED TV試作品時,心裡的震撼著實無法言喻,就如Sony在介紹網站打出「Web中無法傳達影像之美實為殘念」的一句般。或許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心目中卻感覺未來的顯示器,似乎又更接近我們一步的感受。因為OLED TV還未正式於大眾面前公開亮相,反應不得而知,但單就筆者而言,當場心中便出現「想要」2字,想來Sony高層亦有同感,才敢將公司未來押注於OLED TV之上。
OLED TV的技術規格有多優秀,如超薄僅3公厘厚、對比值為1,000,000:1,高鋒值亮度、超高反應速度、細緻的色彩再現、低耗電等於此不多贅述,但11吋TV的產品價格定價20萬日幣是由何而來?井原勝美如此解釋,對於畫質、設計、商品力等方面有參考過相當多人的意見,為了可以長期適當銷售又具購買吸引力的價格設定等考量,由他本人親自決定,完全沒考慮成本回收。
或許會有人疑問,這麼貴誰會買?其實以現在OLED的製程技術來看,大尺寸主動式全彩OLED的良率應不會太高,雖然Sony不願透露良率高低,但以目前的價格來看應該還是賠本。其實回想1990年代中期LCD螢幕剛開始時,15吋螢幕便叫價30萬~40萬日圓,當時誰能想到這價錢現在可買到50吋以上的大尺寸LCD TV?
Sony目前推出OLED TV,基本上應不是為了獲利,而是要在消費大眾心目中及早建立「OLED TV就是Sony」的印象。夏普(Sharp)之前在日本消費者心目中營造出「LCD TV就是Sharp」的品牌認知,使得Sony在拓展BRAVIA LCD TV時苦戰許久,現在記取教訓,體會教育消費者要趁早的策略,就算目前只有少數人會買也沒關係,可以一面觀察市場反應一面修正發展策略,畢竟產品價格一定會降,市場也會隨之擴大,Sony看的完全是5年、甚至是10年後的市場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投資回收。
必也正名乎
Sony為教育消費者,計劃將在多處舉行OLED TV的固定或巡迴展示。想到這裡,便不禁要再提一次,OLED的正式中文名稱是「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但因太長太繞口,現多改稱「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直稱OLED,不過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也好,有機發光二極體也罷,OLED TV絕對不是LCD TV。廣播中說「Sony推出全球最薄,只有3公厘的液晶電視……」,但LCD TV未來或許有可能做到這薄,但現階段能達到如此輕薄厚度的只有OLED TV。
台灣由於TFT LCD產業獨大,因此在似乎已有FPD TV就是LCD TV的趨勢,之前甚至在賣場中聽到有類似「液晶發光體電漿電視」的宣傳,真是本末顛倒不知所以。聯想至此,就產業發展來看,需要有高水準的消費者才能孕育出高競爭力的產業。希望媒體業同仁能多下點功夫,以達成教育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但切勿把馮京當馬涼,那真是貽笑大方,值得警惕的也是台灣科技產業競爭力的下落危機。
力晶集團旗下新日光太陽能兵團再添喜事
力晶集團旗下太陽能兵團再添喜事
新日光與Scheuten Solar簽定3年50億元供貨合約
--------------------------------------------------------------------------------
黃女瑛/台北 2007/10/15
歸屬於力晶集團的太陽能電池廠新日光,14日公布該公司與歐洲太陽能模組廠Scheuten Solar簽定3年總值約新台幣50億元的供貨合約。Scheuten Solar正在大力擴建太陽能模組產能將達,本身也投入薄膜太陽能,2006年底又與德國Solarworld合資成立1家多晶矽廠,預計2009年產能開出。Scheuten Solar豐富的太陽能布局,也讓市場對新日光未來與其合作更添想像空間。
新日光指出,歐洲太陽能模組大廠Scheuten Solar集團總裁Jacques Scheuten跟執行長Leon Giesen日前親自來台,與該公司簽定從2008年起3年將供給總值新台幣44億元(1.35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供貨合約,因新日光與Scheuten Solar原即有合作關係,加計先前舊合約,未來3年總計供給Scheuten Solar約新台幣50億元的電池。以目前電池市價值算,新日光3年將提供Scheuten Solar 50百萬瓦(MWp)以上的電池。
1950年創立的荷蘭Scheuten起家於各類高階玻璃生產,2002年Scheuten在德國設立太陽能模組廠,模組的年產能為60MWp,目前在荷蘭Venlo設新廠,計劃2009年完成模組年產能達250MWp。
Scheuten在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韓國等地均設有營運據點,玻璃領域的專長除了讓需要用玻璃當封裝材料的太陽能模組廠更具競爭力,也進一步投入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量產,目前產能約40MWp。2006年底Scheuten與德國太陽能垂直整合大廠Solarworld合資,成立Scheuten SolarWorld Solizium以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矽,預計2009年年產能達1,000噸,2010年後開始大量開出。
由於新日光總經理洪傳獻投入太陽能領域時間長達15年以上,與Scheuten Solar長期往來,所以Scheuten Solar在新日光量產後期開始取貨,在了解新日光規劃產能由目前的30MWp,到2008年初可達90MWp、2008年底達210MWp,2011年總年產能達570MWp以上,隨即簽定長期合約。市場預估未來SolarWorld Solizium多晶矽產能開出,同樣可為新日光再闢新的料源。
新日光從2006年10月量產以來,創下2個月內最快開始全產能量產、量產第1季即開始獲利、成立第1年開始獲利及產能利用率於1年內推到120%等紀錄,2007年前3季營收分別為3.6億、8.8億及10.26億元,累計每股盈餘達3.5元,第4季可望有更突出表現。
力晶集團旗下的太陽能兵團喜事連連,除了矽晶圓廠合晶轉投資的大陸Solargiga日前與日本住友(Sumitomo)成為策略聯盟夥伴,太陽能電池廠亦與德國Solarworld多晶矽自製的策略聯盟夥伴Scheuten Solar簽定3年供貨合約,未來整個集團在全球太陽光電領域的布局運作備受市場關注。
新日光與Scheuten Solar簽定3年50億元供貨合約
--------------------------------------------------------------------------------
黃女瑛/台北 2007/10/15
歸屬於力晶集團的太陽能電池廠新日光,14日公布該公司與歐洲太陽能模組廠Scheuten Solar簽定3年總值約新台幣50億元的供貨合約。Scheuten Solar正在大力擴建太陽能模組產能將達,本身也投入薄膜太陽能,2006年底又與德國Solarworld合資成立1家多晶矽廠,預計2009年產能開出。Scheuten Solar豐富的太陽能布局,也讓市場對新日光未來與其合作更添想像空間。
新日光指出,歐洲太陽能模組大廠Scheuten Solar集團總裁Jacques Scheuten跟執行長Leon Giesen日前親自來台,與該公司簽定從2008年起3年將供給總值新台幣44億元(1.35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供貨合約,因新日光與Scheuten Solar原即有合作關係,加計先前舊合約,未來3年總計供給Scheuten Solar約新台幣50億元的電池。以目前電池市價值算,新日光3年將提供Scheuten Solar 50百萬瓦(MWp)以上的電池。
1950年創立的荷蘭Scheuten起家於各類高階玻璃生產,2002年Scheuten在德國設立太陽能模組廠,模組的年產能為60MWp,目前在荷蘭Venlo設新廠,計劃2009年完成模組年產能達250MWp。
Scheuten在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韓國等地均設有營運據點,玻璃領域的專長除了讓需要用玻璃當封裝材料的太陽能模組廠更具競爭力,也進一步投入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量產,目前產能約40MWp。2006年底Scheuten與德國太陽能垂直整合大廠Solarworld合資,成立Scheuten SolarWorld Solizium以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矽,預計2009年年產能達1,000噸,2010年後開始大量開出。
由於新日光總經理洪傳獻投入太陽能領域時間長達15年以上,與Scheuten Solar長期往來,所以Scheuten Solar在新日光量產後期開始取貨,在了解新日光規劃產能由目前的30MWp,到2008年初可達90MWp、2008年底達210MWp,2011年總年產能達570MWp以上,隨即簽定長期合約。市場預估未來SolarWorld Solizium多晶矽產能開出,同樣可為新日光再闢新的料源。
新日光從2006年10月量產以來,創下2個月內最快開始全產能量產、量產第1季即開始獲利、成立第1年開始獲利及產能利用率於1年內推到120%等紀錄,2007年前3季營收分別為3.6億、8.8億及10.26億元,累計每股盈餘達3.5元,第4季可望有更突出表現。
力晶集團旗下的太陽能兵團喜事連連,除了矽晶圓廠合晶轉投資的大陸Solargiga日前與日本住友(Sumitomo)成為策略聯盟夥伴,太陽能電池廠亦與德國Solarworld多晶矽自製的策略聯盟夥伴Scheuten Solar簽定3年供貨合約,未來整個集團在全球太陽光電領域的布局運作備受市場關注。
訂閱:
意見 (Atom)